什麼是子宮腺肌症?
子宮腺肌症,又名子宮肌腺症,其實就是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的一種,簡單來說就是子宮內膜跑到不該存在的地方。好發於30-50歲女性,但近年20多歲的患者也愈來愈多。隨著晚婚、不孕等人口增加,子宮腺肌症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不孕,即使進行試管嬰兒也很難著床。
目前還無法確知子宮腺肌症的成因,只能推斷與下列因素有關:
一、多次妊娠分娩、人工流產、刮宮、剖腹產、炎症,或其它宮腔手術等造成子宮壁損傷,內膜基底層的腺體和間質向子宮肌層侵入
二、過量雌激素的刺激促使子宮內膜向肌層生長
三、子宮內膜碎片經血管或淋巴管擴散,可能是導致子宮深肌層內孤立病灶的發生原因。
子宮腺肌症會有哪些症狀?
子宮腺肌症最明顯症狀的就是經痛,這種疼痛有時在非經期時也會感受到,很多患者都是因為劇烈經痛就診才發現罹患子宮腺肌症。但必須說明,有些輕度患者是不一定會經痛的,所以並不能將經痛與子宮腺肌症劃上等號。
隨著子宮體變大,月經量可能很多並且帶有血塊,經期可能會拖得很長,嚴重的會導致貧血。也因此往往如果胚胎形成後,因子宮環境不佳而導致著床不易,即使懷孕後流產的機會也大為增加。
子宮腺肌症如何診斷?
臨床上對子宮肌腺症的診斷,主要依賴症狀、內診和超音波檢查。患者通常有經痛,並且往往從月經要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痛,有些人甚至痛到月經結束之後幾天,有些合併有性交疼痛、經量過多、不孕等問題。
雖然超音波掃描是常見的檢查方式,但有時無法與一般的子宮肌瘤做區別,便需要以核磁共振檢查來診斷。臨床上必須以血清中的CA-125的數值來輔助判斷,但數值高低並不一定代表疾病的嚴重性。